小古文给我们带来什么

2015-01-21 16:26:25
□ 李美华 
        小古文,文化长河的一颗珍珠,母语天地的一朵奇葩。粗看它的篇章,短小、可人、心生怜爱;略读它的句式,三字四字,琅琅上口;细品它的味道,言由心生,用词精准。或读或诵,或痴或醉,沉吟不已。
        小古文的味道,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味道;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味道;是“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味道。性本天然,妩媚洒脱,甚至还有几分放浪不羁的感觉。于是,教小古文,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考试的压力,就像在草原上行车,只要方向不错,怎么开都行。大美不言,唯有读。离开读,一切都是本末倒置。当孩子们摇头晃脑,依韵行腔地读出来或背出来时,小古文已内化为儿童生命一部分了。
也许语文教学,承载太多要义:课标的要义,写作的要义,考试的要义。而小古文,目的只有一个——儿童悦纳。怎样让学生感受到小古文简单、有趣、好玩?深入浅出,育红师生用自己的智慧和个性,创造了情趣盎然的课堂:
        方芳教导善文,用故事串起小古文:“传说,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结果,共工败了,撞向不周山。哗——这根撑天的柱子倒了,会有怎样结果呢?”在孩子们无拘无束的想象中,小古文来啦:“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古韵声声,教学无痕。张珍娜老师善画,教二年级《荷》,依据儿童形象思维特点,“我们来画荷,用什么颜色画它的花?”“红色的,白色的,因为文中说或红或白。”师生边画边聊,瞬间,“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便成了一幅可视可感的画,学生不仅读得起劲,背得也起劲。老师又出示剪贴画说:“这就是茎,名字叫藕。谁来贴在黑板上呢?”一生竖着贴在荷花上,孩子们大笑:“不对不对,茎横泥中,横着贴在下面。”观察、思考,文画一体,成为儿童学习中最美好的记忆。杨肇文老师善弹能唱,执教《陋室铭》时自弹古筝曲,师生随曲吟唱,共同沉醉在空灵悠远的音韵中……
也许你会说,小古文很小。是的,但如果把它比作一个灵转的球,它应该是晶莹剔透的雪球,越滚越大;如果把它比作一棵树,他应是极具生长力的小树,抽枝展叶,枝繁叶茂。
        这种感受,更多来自叶微老师的课《山川之美》:“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开课,叶老师出示晋代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唐代李白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宋代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晋代的陶渊明,到唐代的李白,再到宋代的苏轼,他们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这就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孩子们读得有滋有味。山川之美,首先美在“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师深情地:山高啊!杜甫登泰山,赞叹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生齐读)7岁的小寇准登华山写下“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生齐读)师倾情地:这就叫“高—峰—入云—”仅仅四个字,孩子们读得回肠荡气。“清流见底。”水清啊!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九寨沟》吗?……
前滚后翻,左右逢源。没一字之解,山川形象丰满,古文意境顿出。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感叹“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以文悟文,文白对接。优美的山水诗,精妙的课文段落,丰富的成语,融为一体,和谐共生,唤醒童心,入情入境。原来,小古文竟蕴含着无数个言语生长点。可见,小古文并不小呀。
        闲暇出智慧。小古文为我们打开一片自由的天地,打开一片展示教学个性的空间,才横生出无边的童真童趣,激起孩子们读小古文、写小古文的全部兴趣和热情:“庭院紫荆,早春开花,或红或白,花形似蝶,满树嫣红。”“园中白玉兰,初春露姣妍。无需绿叶陪,绽放百花前。”校园里随处可见孩子们给树木花草的挂牌,灵动的文字,古色古香的韵味,让人不禁称赞:美哉,小古文;乐哉,小学生。
浸润在母语的源头,办有根基的教育,育红的学子充盈着大智大雅的书卷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