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2015-03-31 15:45:16

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在其名著《培根论说文集》曾经这样阐述:“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天性与言语上的允诺要约都不如习惯有力”,“习惯的凌驾一切是处处可见的;其势力之强,使得人们于自白、抗辩、允诺、夸张之后,依然一仍旧贯地作下去,好像他们是无生命的偶像,和由习惯的轮子来转动着的机械似的”。

由于习惯是人们经常性的、基本固化的、重复性的行为方式,所以当人们实施习惯性的行为时,一般会觉得自如、顺畅、轻松,而少有拘束、陌生、涩滞、劳累。正所谓“习惯成自然”。每个人在其生活中都会形成他独特的习惯,而这些习惯会成为他个性性格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和范围上支撑或演绎着他的人生。

有些习惯无所谓优劣,更多的习惯则有优劣好坏之分。人的社会性使它有了这种区分。社会的进步需要人类智识的提高和体质的强健,而不同的习惯则会使人的学习、思维、体质产生不同的效果和状态,有的起促进作用,有的则相反;社会的人都需要交往,而个人习惯则会使交往的成效不同,有的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近,有的却使之更加疏远。

好习惯是人生的大福气。我们都孜孜求索人世间的美德。其实,良好的道德行为一旦变成习惯,美德便具备和养成了。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相反,坏的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的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好习惯让普通人变得优秀。一个小伙子喜欢阅读,勤于思考并且习惯于科学正确的思维,待人热情大方、礼貌周到,做事敢于吃苦、乐于吃苦,这种人迟早要成为社会的佼佼者。与此相对,坏习惯让美女都会失去魅力。一个俊俏的女郎嚼着槟榔,不顾场合地抽着香烟,说着粗痞话,不会让人觉得舒畅;如果她还娱乐过度,习惯于熬夜,这将加速她的衰老。习惯之手翻转着美丽与丑陋、高雅与平庸的标牌。

谁说好身体、好性格、好成绩、好业绩,很大程度上不是源于好习惯呢?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是一位勤奋治学、深于思考的思想大师,他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下午4点准时出去散步一小时,不管什么天气都坚持不断。他一边行走,欣赏着沿途的自然景色,锻炼着身体,一边思考着哲学问题。他的许多重要著作包括《纯粹理性批判》的主要思想都得自这条路上。这条路因此被后人称为“哲学之路”。由于严谨、有序、科学的生活习惯,这位在思想领域艰难求索并且硕果累累的饱学之士,竟然在那个年代也活到了80岁的高龄。

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这个时期是培养他的行为和思维习惯的黄金时间。儿童一旦在这个时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意味着他在幸福和成功的道路上走了一半。此后家长的培养教育,也更加省心省力。而儿童的习惯不好,不仅让家长在培养教育过程中劳心费力,事倍功半,而且阻碍着他自己的健康成长,有的恶习还会让他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儿童的习惯从来不是天生的,得靠后天的学习教育,得靠家长的赏识、引导、约束、批评、处罚,得靠家长的言传身教。习惯的养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过程并不复杂,需要的是家长的细心、耐心和恒心。

儿童的习惯培养越早越好。从他生活开始就培养生活习惯,从他学习开始(不是6岁入学的学习)就培养学习习惯,从他玩开始就培养玩的习惯(其实玩无所谓固定优良的习惯,家长们关注的应当主要是玩的过程中孩子专注性的培养和安全问题的注意)许多家长都是在孩子生活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之后特别是孩子的坏习惯出现之后,才开始注意孩子的习惯问题。此时已经耽搁和错过一段孩子良好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

不良习惯的改变和扭转是比习惯养成更难的事情,它需要家长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精力。因为习惯的力量是很大的,有的还是相当顽固的。 不过,对孩子的教育培养来说,任何时候都是“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毕竟是孩子,他有可塑性,他有“性本善”的原胚,他有转变的可能。事实上有些道德上的坏习惯也必须想尽办法去改变,哪怕再艰难,否则进入成年之后,它将成为把孩子送进监狱的罪魁祸首。

转载自网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