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你何时归来?

2015-05-04 14:47:30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新年的时候,琛涵送我一副亲笔书写的春联:“春草连天绿,羊群动地欢。”看着红色烫金底纹上工整的楷书,蓦地想起王维的诗来。

春草连天绿,羊群动地欢。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春联中是一副欢天喜地的春草羊群图,可以想象得出连天绿草间羊群跃动的欣喜劲儿。在羊的世界中,那一眼望不到边的春草便是它们的天堂了吧?

而王维诗中的春草,却不那么欢乐了。

王维在唐朝诗坛享有盛名,甚至有人拿李白和杜甫这两位诗家仙圣来比拟王维的才华,说“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也因为王维倾心于佛教,更有“诗佛”之称。

他十几岁就已经是有名的诗人了,曾经也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一如大唐的气度,也写过很多气势壮阔的边塞诗。然而也因为政局变化无常,他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辋川营造别墅,钟情于山水,寄心于禅理,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隐居,似乎是唐朝诗人的时尚。有些人把隐居当成晋升的手段,有些人却把隐居过成一种生活,就像王维。

这从他的诗中便能够看得出,那并不刻意的铺陈,那自然流露的清新,那淡远的意境,那闲逸的幽情,和那些只属于王维的山山水水、雨雨晴晴。

一位才子的情思必定与他人不同,更何况这是一位远离尘俗的才子。

不知道是哪一年,也不知道是王维的哪位朋友,在和王维相聚之后,便离开了。

送别,是人生中永恒的主题,是谁也逃不开、谁也躲不掉的。

唐诗中的送别,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豁达情怀,也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伫立凝望,有“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举杯话别,也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踏歌送别,就连王维自己,在元二出使安西的时候,也在雨细柳青的驿站里一杯又一杯地和元二对饮。那首著名的《送元二使安西》也被谱成了《阳关三叠》,流传天下。

而山中的这场送别,似乎落寞了许多。

没有酒,也没有告诉人们朋友离开时到底喝没喝酒;没有话,也没有告诉人们朋友离开时到底说没说话。人们无从知晓那位朋友是早晨离开,还是黄昏离开;人们无从知晓那位朋友是去了何方,何时归来。人们无从知晓的事情太多,太多。

因为这场送别,留给我们太多的空白。

我们只知道王维刚刚送完朋友。他可能陪朋友走了一段山中的青石小径,可能陪朋友听了一场林间的莺声燕语,可能陪朋友赏了一路山间的雾霭虹霓......在做了许许多多的可能之后,这场送别结束,这首古诗才刚刚开始。

“山中相送罢。”王维的心底似乎有些怅然。

这种怅然持续了很久,直到日暮时分,还有些忧伤。

他走到日日走过的柴门前。这扇门,将他于尘世隔开。门外,是熙熙攘攘的世界,那里有你争我夺,有红尘纷扰,有数不清猜不透的世事变迁;门里,是清清净净的田园,这里有松风月影,有清泉白石,有参不完品不尽的自在空间。他轻轻地掩上了这扇门,也许此时他刚刚回来,也许他早就伫立在这里。他还沉浸在离思之中,悠悠地,犹如风中的草。

他的目光从柴门扫过,不经意地瞥见了门边萋萋的青草。黄昏中的青草有些暗淡,却终究还是没有消减绿色。

草,天涯何处无芳草?而便便是这随处可见的事物,最能勾起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愁思来。后人李清照就有“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这样以草写怀人的句子;南唐后主李煜也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样以草写离愁的句子,到了贺铸,便直道“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那样的苦闷迷惘,也在萋萋烟草之中。

王维眼中的草,大概也是如此凄迷的吧?

只不过,王维的暗自思量跨越了时间——春草明年绿,他还是抱有希望的吧?

春草明年绿,春草年年绿。

不知道王维有没有想过,那年年可绿的青青碧草能够给人欢欣之外,不也是时时给人带来凄迷愁思吗?

王孙归不归?是在别人,还是在问自己?

这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似乎带着一些不甘,一些对于清居和寂寞的不甘。或许王维也有过徘徊和犹豫,归与不归,归向何处?这样的疑问,也就让它仅仅以疑问存在吧!

毕竟,看破了一切空无,归与不归,也只能任春草荣荣萎萎了。

转载自<跟我学小古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