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这几件违反孩子成长规律的事情,父母千万别做

2015-12-25 15:19:38


前 言



儿童尚未受到社会文化的浸染,作为自然的、纯粹的人,相似度更高,每个儿童身上都包含着所有儿童的特征和心理需求——正因此,我们才相信教育的力量。



我们现在在养育上,做了太多反自然的事。这些事的不良后果有的能很快看到,容易终止;有的则十分隐蔽,几年甚至几十年才会显现。





谈谈说话:别让训练替代了自然发育


初学说话的孩子一般都口齿不清楚,尤其发不了舌尖音,比如把“河流”说成“河牛”,这非常正常。家长不在意,孩子长大慢慢就好了。这犹如刚学走路总是跌跌撞撞的,无须对孩子进行任何训练,到孩子长大了自然就走稳当了。如果家长把这种正常现象看作是不正常,着急去训练孩子,很有可能会阻碍孩子的语言发育。

有位家长为了让刚刚一岁半的孩子口齿清楚,天天用小饭勺调整孩子的舌头,训练孩子发音,本来已经会说话的孩子突然不再开口说话。孩子的异常表现把她吓坏了,以为孩子突然得了“自闭症”,幸亏孩子奶奶凭感觉断定是小饭勺惹的祸,及时阻止了她的训练,不让她在说话上再和孩子纠缠,过了近一年,孩子才又慢慢恢复说话。

当人们对童年越来越生疏时,儿童的正常表现就纷纷被看作“问题”,各种“训练”便应运而生了:感统训练、哭声免疫训练、排便训练、爬行训练、注意力训练、抓握训练……家长的整体文化水平越来越高,养育儿童却越来越不自然,越来越粗野无知。有多少人在对孩子以爱的名义进行控制,以反自然的手段,扰乱孩子的正常发育,甚至逼孩子退行。



谈谈竞争:别辜负了大自然的精心安排


一直以来,我们的习惯是崇尚竞争,而且很多人认为竞争意识要从小培养。实际上这违背了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

童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龄段,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小孩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正常过程,是一个由“小动物”向“人”进化的历程,即“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历史。孩子的成长也需要较为漫长的岁月及严格的、不可逾越的顺序。

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展,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地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务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面对一个弱小而又有无限潜力的孩子,我们应该遵循大自然的安排,让他在宽松的环境里完成自己内部的积累和成长。如果非要培养点儿什么的话,不如培养他的良好品格。每一种好品格都可以催化出面对世界、面对困难的能力和勇气,好品格本身就是竞争力。



谈谈规矩:也许爱的本能和信任更重要


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时光,每个儿童都是一个纯美的原生态世界,具有谜一样的潜能和无数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并努力保护个人的幸福感,这要求家庭生活必须减少过多的约束。

一个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触的世界不能让他轻松自在,而是小心谨慎,就是被抛入一场能量消耗战中。天性要他扩展自我,探究世界,环境又处处约束和限制,这会令孩子疲于招架,不知所措,成长正能量被无端消耗,心理秩序被扰乱。

教育还是一种用最天然的心去体会另一个天然的人的能量,要相信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孩子的自发选择会是善的。对人性的不信任,常常是“立规矩”的根本,目的是把孩子“整服”。如果我们能够自然地信任孩子,给他更多的“精神溺爱”,那么他会成长得更强大,也能学会更多的人生智慧。

转载自《无锡教育报到》

阅读
举报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返回顶部